游泳池水处理五步法技术详解
核心目标:阻断藻类光合作用,抑制微生物繁殖
常用药剂:
硫酸铜(CuSO₄)
特点:成本低(¥20/kg),见效快(2小时内显效)
用量:0.25-0.5mg/L(每100m³水投加250-500g)
注意事项:
▶ 避免过量导致水体蓝绿色
▶ 需配合pH调节(pH>7.5时效果下降)
液态除藻剂(如科瑞德)
特点:无残留、安全性高(EC50>100mg/L)
用量:10-20ml/100m³(直接稀释后泼洒)
优势:适用于藻类爆发期,可维持4-6周效果
操作规范:
① 晴天上午投加,避免阳光直射分解
② 投药后开启循环系统(流量≥1.5倍设计值)
③ 48小时后检测叶绿素a浓度(应<10μg/L)
核心目标:杀灭病原微生物,控制余氯浓度
主流方案:
三氯异氰尿酸(TCCA)
有效氯含量:≥90%
投加量:2-4g/m³(每100m³水投200-400g)
持效时间:6-8小时
臭氧消毒(辅助方案)
CT值要求:≥400(浓度×时间)
补充作用:分解有机物,减少氯仿生成
智能投加系统:
采用PID算法动态调节投加量(余氯波动±0.05mg/L)
案例:某500m³泳池日耗TCCA 8-12kg,电耗降低30%
控制标准:
国标范围:7.2-7.8(更佳7.6-7.8)
调节频率:每日2次(开放前/闭馆后)
药剂选择:
调节方向 | 药剂名称 | 用量(g/m³) | 反应时间(min) |
---|---|---|---|
提升pH | 碳酸钠(Na₂CO₃) | 15-20 | 30-60 |
降低pH | 盐酸(HCl) | 8-12 | 20-40 |
操作要点:
① 使用pH计实时监测(精度±0.01)
② 单次调节幅度≤0.5单位
③ 总碱度需维持在80-120mg/L(CaCO₃计)
技术对比:
类型 | 聚合氯化铝(PAC) | 游泳池澄清剂 |
---|---|---|
作用机理 | 吸附架桥 | 电荷中和 |
投加量 | 5-8g/m³ | 1-2kg/100m³ |
反应时间 | 30-45min | 15-20min |
残留风险 | 需彻底冲洗 | 无二次污染 |
操作流程:
PAC投加:按5g/m³计算,稀释后沿池壁缓释
循环过滤:开启砂缸(滤速8-10m/h)持续6小时
吸污处理:使用Dolphin全自动吸污机(效率200m²/h)
设备选型对比:
类型 | 手动吸污机 | 全自动吸污机 |
---|---|---|
效率 | 50-80m²/h | 150-200m²/h |
能耗 | 0.5kW·h/次 | 1.2kW·h/次 |
适用场景 | 小型泳池 | 大型商业泳池 |
操作规范:
① 每日闭馆后吸污(重点区域:池底、边角)
② 吸污路径规划:螺旋式推进,覆盖率≥95%
③ 污物处理:集中至专用沉淀池(容积≥5m³)
关键指标监测表:
参数 | 检测频率 | 标准范围 | 超标处理措施 |
---|---|---|---|
余氯 | 每2小时 | 0.3-1.0mg/L | 补加消毒剂或延长循环时间 |
pH值 | 每日2次 | 7.2-7.8 | 投加碳酸钠/盐酸 |
浊度 | 开放前 | ≤1NTU | 启动澄清系统+反冲洗 |
细菌总数 | 每周1次 | ≤1000CFU/mL | 冲击投加二氧化氯(10mg/L) |
智能控制系统:
根据人流密度自动调节循环流量(节能率20-30%)
余氯预测模型(提前2小时预判投加量)
药剂替代方案:
用单过硫酸氢钾(KHSO₅)替代液氯(安全性提高50%)
纳米级硅藻土过滤(截留率提升至99.9%)